April 12, 2025日常

從來如此,便對麼?

人們在生活中,總會遇到許多深感不忿的事。在沒有網絡的年代,我們會讓朋友評評理。到了如今的互聯網世代,一個更常見的做法是把事情發到網上,讓網友來評理。

正如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故事中的鄒忌一樣,如我們找至親好友來評理,他們往往會因為跟自己的關係,而給出有所偏頗的意見。那麼在網上的網友跟自己毫無關係,就能客觀看待事情嗎?

確實,網友自然不會偏袒自己,其背景也更為多樣,但也不能說完全客觀。因為「網友」實際上是單一社交平台或論壇上的用戶,而單一平台都是有地域性、特地語言、特定人群或偏向某一意識形態的。這導致在某些議題上,網友意見往往是一面倒的。比如討論繁簡哪種字體更好,港台論壇就很難看到有人為簡體字辯護。

那麼說回找網友評理的做法。通常找網友評理的話,往往也會看到一面倒的回應,可以是一面倒支持樓主,或批評樓主,都有可能。如果是前者,自然深感暢快。如是後者,則不免要懷疑自己了。

但正如魯迅先生說:「從來如此,便對麼?」網友都這樣說,就是對的嗎?這裡並非要說「眾人皆醉我獨醒」,而是一個客觀事實:不是人們都這樣說就是對的,尤其身處在一個有既定偏好的群體中的時候。比如在香港,很多說粵語的香港本地人對只說普通話的大陸人沒有好感,那麼在涉及兩種群體之間的矛盾時往往便很難客觀看待事情。

必須警惕的是,不是網友都支持你,你便一定是對的;也不是網友都批評你,便一定是錯的,因為即使是一個龐大的群體,對某個議題可能也會有偏頗和一面倒的意見。

但是完全只跟從自己內心來評價,可能更未必是對的。在知道自己的想法跟很多人不同後,仍毫不懷疑自己,那也許就成「丁蟹」了。電視劇《大時代》中的丁蟹是一個道德觀跟社會完全不同、只聽從自己內心行事的反派人物;他從不迷惘和懷疑自己,最終成為一個悲劇。

在被眾人批評後,開始懷疑自己,是人自然的反應,也是避免進一步墮落為「丁蟹」的保護程式。但這造成一個困境:眾人說的未必對、只聽從自己內心更未必對,那麼到哪裡追尋真正的道理呢?

在近年人工智能爆發的年代,AI對於人類語言、感情的理解能力極高,可說是一個為自己評理的好裁判。AI跟你沒有什麼關係、沒有偏好、甚至不是人,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角色。這對於正在懷疑自己的迷惘人們也許是一條出路(除了特定政治議題?萬物皆政治,即使AI也不能免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