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ch 29, 2025歷史

回看歷史,經濟大蕭條的終點是戰爭嗎?

如果你失業了,突然有機會到一個陌生的新世界重新開始——你會願意去嗎?

一場來自失業的戰爭

上世紀三十年代,全球陷入經濟大蕭條,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後四處揮舞關稅大棒,引發國際貿易戰。日本這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首當其衝,陷入深重不景氣。1930年,日本失業人數超過250萬,其中本該是社會菁英的大學畢業生,竟有三分之一找不到工作。東京大學法學部的畢業生就業率,創下僅26%的歷史最低紀錄,自殺率也跟著飆升。

這些無所事事、知識水平極高的年輕人,被當時社會稱為「高等遊民」。他們每天閱讀、思考,逐漸形成對既有體制的批判,對資本主義、貧富懸殊、階級固化等現象充滿不滿。共產主義、無政府主義等思想迅速流行,許多人走上激進抗爭之路。甚至,1932年發生的日本史上首宗成功銀行搶劫案——大森搶劫事件,便是由日本共產黨員策劃。

日本政府頭痛不已,一方面削減法科、文科等文職科系的招生名額,另一方面卻無力真正創造就業。女性的就業處境更為艱難,百貨公司招人看重外貌、家庭背景,甚至父母是否雙全。農村中,販賣女兒的情況層出不窮,媒體將其稱為「女兒地獄」。

這一切矛盾,在1931年9月18日爆發: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未經政府授權,擅自挑起事端,發動「九一八事變」,迅速佔領東北三省。

不少研究認為,日本政府事前並不知情。但為何一支駐外軍隊敢擅自對外開戰?原因之一,是他們篤信國內輿論會支持——因為人們太需要一個出口了。

滿洲:一個異世界的幻想

為了粉飾侵略行徑,日本軍方從天津秘密接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,在1932年扶植他成立「滿洲國」,名義上是獨立國家,實則為日本傀儡政權。根據雙方的秘密協議,滿洲國的交通、資源、官僚體系全部由日本控制,這樣的安排,表面上是政治策略,實質上卻是為了解決日本國內的失業問題。

日本各大學紛紛派員赴滿洲考察,媒體大肆鼓吹這塊土地是「經濟黎明的曙光」,甚至形容為「青年人的機會之地」。

對於剛從大學畢業、苦於無法就業的年輕人來說,滿洲是一片神秘未知的「異世界」。他們學習中文與俄文,競相報名「滿蒙研究班」,過去批判體制的學生也安靜下來,轉而準備赴滿洲當公務員。據統計,當時東京大學每年三千名畢業生中,有六七百人表示願意赴滿洲工作。為了擺脫失業,他們甘願遠赴邊陲、忍受惡劣氣候,只求一個立足之地。

異鄉的火花與矛盾

滿洲不僅地理遙遠,文化也異於日本。自清朝施行封禁政策以來,中原漢人對這片土地的認識有限。直到晚清「闖關東」政策實施後,才有大量漢人移民入關。而俄羅斯也早已染指此地,沙俄移民、猶太難民、蒙古族、滿族、中國漢人、日本人……在這片土地上交織出多元文化。

對於那些在日本社會中找不到容身之處、懷抱非主流思想的年輕人來說,滿洲提供了一種包容與重建的可能性。這片異地竟孕育出與日本本土截然不同的文化作品,例如日本首部音樂電影《我的黃鶯》,便是由滿洲國電影公司「滿洲映畫」製作。

但不容忽視的是,滿洲國的建立,本質仍是侵略的產物。其短短十四年的歷史,伴隨著大量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衝突與傷痛。

一場時代的病:外拓背後的內部崩潰

這場「滿洲熱」,並不只是擴張主義的產物,它反映的是一整個社會的病症。當內部經濟崩潰、就業市場崩壞、社會價值失靈時,「向外拓殖」成了自我拯救的最後想像。但這種看似解決眼前問題的方式,最終也將把衝突、壓迫與戰爭推向極致。

從那些奔赴滿洲的大學生的故事中,我們看見的是一代青年的迷茫與掙扎——他們並非生來好戰,也未必真心擁護帝國,他們只是想活下去。

而這樣的歷史,值得今天的我們反覆回望與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