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nuary 31, 2025日常
從Deepseek看科技突破的民族敘事
當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(Deepseek)憑藉僅600萬美元預算打造的模型躋身全球頂級AI陣營,這場"性價比奇蹟"不僅引發矽谷震動,更意外成為一面折射民族主義的稜鏡。
在國際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中,香港社會的反應頗具典型性:長期浸潤在西方科技霸權敘事中的市民,面對這項來自中國本土的技術突破,既驚訝於"原來我們也能做到",又困惑於該以何種姿態面對這種"陌生的驕傲"。這種認知斷層,實質映射出後殖民社會複雜的文化心理結構。
科技突破的民族敘事始終面臨雙重拷問:當質疑者詰問"頂尖成就與普通民眾何干",支持者則堅稱這關乎"文明尊嚴的底線證明"。兩種立場的碰撞,揭示出當代國際秩序中難以迴避的現實——在技術霸權與意識形態偏見交織的世界裡,重大科技突破早已超出單純的產業競爭範疇,成為文明話語權的具象載體。
值得深思的是,這種民族敘事本身具有天然的雙刃性。它既能凝聚"我們可以"的集體信心,也可能異化為非理性的優越感。正如某些西方觀察家習慣用個體劣跡解構整個文明,部分狂熱支持者也容易將技術突破等同於全面優越——這兩種極端思維實質共享著相同的邏輯謬誤。
Deepseek現象的真正啟示在於:在技術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的撕扯中,我們需要建立更理性的認知框架。科技突破不應是民粹主義的興奮劑,而應成為破除偏見的客觀論據;不必諱言其帶來的民族自信,但更要警惕將之異化為新形態的文化傲慢。畢竟,當ChatGPT用莎士比亞文風寫十四行詩時,Deepseek也正以《將進酒》的豪邁吟誦著科技文明的多元可能。